是不是常常聽到老一輩們說著...
麻油雞、龍眼燥熱不可以吃太多,白蘿蔔、橘子太寒要少吃。
倒底要怎麼分辨食物的性質呢 ?
中醫教教你 中醫理論將食物分為寒、涼、溫、熱等“四性”
其中寒性食物適用於熱性體質和病症,熱性食物適用於寒性體質和病症。
總不可能依依記住食物的屬性
所以來簡易了解一下該怎麼分別吧~
◎從味道
甜味、辛辣的食品,由於接受陽光照射的時間較多,所以性熱,如大蒜、茴香等。
苦味、酸味的食品,大多偏寒,如苦瓜、苦菜、芋頭、梅子、木瓜等。
◎從顏色
綠色植物與地面近距離接近,吸收地面濕氣,故而性偏寒,如綠豆、綠色蔬菜等。
偏紅的植物,如辣椒、胡椒、棗、石榴等,雖與地面接近生長,但果實能吸收較多的是陽光,故而性偏熱。
◎從生長環境
水生植物偏寒,如藕、海帶、紫菜等。
陸地中的食物,如花生、馬鈴薯、山藥、薑等,由於長期埋在土壤中,植物耐干,所含水分較少,故而性熱。
那該如何吃?
1. 依時令
如在夏天要少吃溫熱性食物,在冬天則要少吃寒涼性食物~
所以說天冷進補很好,但夏天可就不適合囉,吃了容易上火 !
2. 依早晚
一天的開始,身體機能正要開始工作了,一早別吃寒涼性食物來鎮靜,
而晚上是一天的結束,身體機能要開始休息了,別吃太溫熱食物來興奮唷~
3. 依地區
若在炎熱的地區就要少吃溫熱性食物,在寒冷的地區就要少吃寒涼性食物~
4. 依體質
容易燥熱的體質因多選擇較寒涼性的食物,而寒性體質多攝取溫熱性食物~
中醫師提醒大家~ 別在冬天裡吃冰是很容易破壞身體機能的唷~
選對食物配合體質及環境,才能有效的養身~